“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河湖,不光是美景,也是人民群众身边的优质生态产品,是建设美丽中国好经验、好做法的集中体现。为发挥各地先进经验和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让群众直观地感受到治理成效、河湖海湾之美,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面向各地开展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合肥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开展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和推广宣传活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合肥十五里河好水好风光。
站在十五里河湿地入口远眺,只见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一河碧水缓缓流入巢湖。看着这幅清水绿岸的美景图,人们很难将它和几年前的黑臭河、劣ⅴ类水等联系在一起。
十五里河位于合肥市西南片区,发源于大蜀山东南麓,自西北流向东南,至希望桥汇入巢湖,总长3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111平方公里。
十五里河河口湿地
十五里河曾是一条水质常年劣ⅴ类的河流,流域内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雨污混流情况点多面广,管网老化破损问题严重,河道生态功能丧失,部分河段甚至出现黑臭现象,成为民心之痛。聚焦水质改善,合肥市全面加快工程实施,狠抓日常监管,将十五里河水质改善作为一场攻坚战役,如今成效初显。2019-2020年,十五里河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实现跳跃式改善。
一汪碧水
河道治理没有捷径可走,扎扎实实推进截污工程、切断河道污染输入才是水质改善的根本所在。消除劣ⅴ类,合肥走出了一条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城市河道治理之路。合肥高新区完成红枫路、海棠路截污工程;蜀山区对辖区段河道实施清淤,平均清淤厚度约50厘米,实际清除淤泥4000余方;包河区完成排污口整改16个,完成许小河支流水质达标工程和许小河上游水系治理项目,加快推进下游河道底泥原位修复工程;合肥经开区完成十五里河消能池改造工程,极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合肥版“都江堰”——十五里河河口湿地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标本兼治,全面加快制约水质改善的突出问题整改。制定《合肥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调查及整治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实施截污纳管工程。加强沿河截污闸阀管理,出台《合肥市排水闸阀管理技术要求》,对沿河所有闸阀登记造册,明确各截污闸阀管理单位、启闭负责人、操作人和相关管理要求,建立管理档案,做到“一闸一册”。创新设置入河排污口“排长制”,做到“一口一人一策”,确保达标排放。印发《十五里河流域生态补偿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污染物总量生态补偿,落实辖区治水责任。
鱼嘴平台
“水清”是十五里河治理的目标,要实现长久的清水长流,系统治理是科学之道。合肥市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制定达标方案,全面加快十五里河治污骨干工程建设,提升水环境质量。第一批安排治理工程10项,总投资约4.5亿元,各责任单位按照规定完成时限,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流域内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流域初期雨水调蓄和十五里河河口湿地等10项工程已全部完工。2017年7月投入使用的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使流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每日,基本做到与生活污水产生量相匹配;2018年,十五里河上游建成胡大郢污水处理厂,2019年扩建投运十五里河四期污水处理厂;投用京台高速初期雨水调蓄池工程,对塘西河转输初期雨水进行收集,调蓄规模为3.7万立方米,处理规模1.5万立方米/天。
生态浮岛-构建鸟类栖息地
鸟儿戏水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里河下游湿地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河流的“颜值”。在入湖口处建设约1000亩河口湿地,有效消减河道污染物,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也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河口湿地恢复湿地挺水植物面积54亩、沉水植物面积197亩、鸟类栖息地10.7亩,成功构建了水下森林和高等生物食物链系统,完善了环巢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在流域岸线,对岸坡和隔堤进行改造,恢复水生生物群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通过动物捕捞和植物收割打捞、微生物菌种投放实现对水生态系统进行科学有序管理,构成水质净化高效、系统运行稳定、景色优美宜人的水生态系统,基本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目标。
水清岸美
下一步,合肥市将继续加快实施十五里河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初期雨水调蓄、生态补水、水土涵养林、生态廊道等工程,全面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把十五里河打造成合肥市西南部景观生态廊道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样板工程。
来源:安徽生态环境 合肥市生态环境局法规宣传处、水生态环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