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安卓-亚博全站首页 » 要闻 » 正文 »

让城市不再受“内涝伤” 我省出台《实施方案》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亚博安卓

夏日,强降雨增多。如何防止暴雨后的积水、内涝,考验着每一座城市。

为加快推进全省城市内涝治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多部门印发《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城市为何总“看海”?此次实施方案对城市内涝提出了哪些治理妙招?城市内涝顽疾能否根治?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内忧外患”——

强降雨频发、城市规划欠妥,综合防治刻不容缓

近年来,“大雨必涝”成为一些城市的通病。“城市看海”“街上游泳”“汽车变船”的景象在汛期时常冲上热搜,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考问一些城市的治理能力。

根据水利部历年《中国水旱灾害统计公报》的数据,2006年至2017年,我国平均每年有157座县级以上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每年超过一百座城市发生内涝,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既有极端气候增多的原因,也与城市规模急剧扩张、排水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来“短历时超标准暴雨”时有发生,并呈逐年增加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此类强降水在我国出现概率占样本的10%~15%,而2000年以后,出现概率则超过20%。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的催化下,城市小范围、高强度的局部暴雨时有发生,容易造成城市内涝。同时,城市规划欠妥也是内涝发生的重要原因。

“城市规模的扩大、填坑塘造地使得一些城市弹性减弱,暴雨迅速汇集于有限的城市河湖空间,使得水位迅速抬升,水位顶托造成城市排水不畅而内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负责人表示,以往在一些地方,城市建设理念存在偏差,“重地上、轻地下”,导致一些城市对管网建设标准不够高,地面硬化多。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立交桥的兴建,中心城区的汇水区变大,地表径流加大,汇水量突增,对雨水管道承载能力要求更高。排水系统标准不够,会造成短时间积水难以排出。

城市内涝综合防治已经刻不容缓。此次《实施方案》明确,要全面实施城市积涝点综合整治,持续实施城市排水管渠泵站改造提升工程、行泄调蓄建设工程、源头减排工程、信息化建设与应急处置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系统治理,统筹新老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综合采用自然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到2025年,总体消除城市内涝隐患,建立“源头减排、管网畅排、泵站强排、河湖蓄排、信息控排、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到2035年,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总体消除防治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

“能排能吸”——

因城施策、系统治理,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

暴雨让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变得脆弱而无奈,越来越多的人把视线投向城市的地下管网。补齐城市排涝设施短板至关重要。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处负责人表示,改造管网要以城市内涝点整治为突破口,以排水片区为单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等,完成管网达标改造和功能修复,提升管网排放能力;加大对排水能力不足的雨水箅、排放口、截流井等附属设施改造力度,确保收水、排水顺畅;也要结合泵站汇水区域情况,加快泵站标准化改造,提高设备性能和自动化控制水平,对外水顶托导致自排不畅或抽排能力达不到标准的地区,加快改造或增设泵站,到2025年底,新建改造城市排水泵站规模3000立方米/秒,提高机排能力。

业内专家坦言,目前整个内涝防治体系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需求不匹配,城市缺少现代化内涝防治体系,除了管网建设不足,蓄、滞、分、净、渗、调与河湖水系整治等综合性手段也缺乏配套。因此,我省明确要按照城市生态和行泄调蓄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更新过程中,尽可能留白增绿,加强城市河、湖、沟、塘、湿地保护和修复,提升城市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维护城市基本蓄排平衡,加强与城市防涝设施的衔接和协调,优化城市水系格局,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城市排水,不仅要考虑“排”,也要考虑“吸”。《实施方案》明确要实施雨水源头减排工程。在城市建设和更新中,严格落实雨水管控要求,在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河湖水系等建设、改造项目中,合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削减雨水径流峰值和径流量;因地制宜使用透水性铺装,增加下沉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等软性透水地面,建设绿色屋顶、旱溪、干湿塘等,提升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到2025年底,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650平方公里,累计50%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城市管理的重要方向。据悉,我省将在省、市建设排水防涝信息调度平台,整合气象、水利、公安排水防涝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城市雨情监测预警、河湖水情监测、城市易涝积水区域视频监测调度、泵站水闸运行监测管控功能,强化城市排水数据的积累、分析和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城市排水防涝日常管理、运行调度、灾情预判、预警预报、防汛调度、应急抢险等方面的作用。

“软硬兼施”——

提升管控水平、保障资金土地,让城市不再“看海”

“在台风‘烟花’来临之前,我们就全面排查了排水管网,进行雨污排查、安全结构检测、养护检查等,确保管网状态良好、安全稳定运行,对市区内1300多公里的管网进行第二轮清淤养护,对部分存在排水隐患的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说。

治理城市内涝要有硬件升级,也要强化日常维护和应急管理。《实施方案》要求,落实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巡查、维护、隐患排查制度和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加强调蓄空间维护和城市河道清疏,增加施工工地周边、低洼易涝区段、易淤积管段的清掏频次;汛前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和整治,清疏养护排水设施。加强安全事故防范,防止窨井伤人等安全事故发生,对车库、地下室、下穿通道、地铁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采取防倒灌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城区水系、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库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加强跨市河流水情信息共享,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坚持立足全局、洪涝统筹,提升调度管理水平。

不管是管网改造还是雨水源头减排,都离不开资金支持。“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省级财政要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我省城市内涝治理;城市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和保障力度,统筹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城市防洪经费等相关资金用于城市内涝治理;合理使用专项债券,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内涝治理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加强资金绩效管理,探索建立“按效付费”等资金安排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条件的城市探索供水、排水和水处理等水务事项全链条管理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据了解,城市内涝治理重大项目将纳入国家重大项目清单,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确保排水防涝设施、应急抢险物资储备的用地需求。在地下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优先保障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排水防涝设施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法核发规划许可,防止侵占排水防涝设施用地。

未来几年,随着治理内涝的措施逐步推进,“城市看海”或将成为过去。(记者 何珂)

原标题:近日,我省出台《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治理城市内涝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如何让城市不再受“内涝伤”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周虹安徽环境新闻网相关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