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改伪造检测报告,指导企业制作虚假煤样送检;现场核查只是走一走、拍拍照,并不核实环评、排污许可等重要文件;编造虚假检测报告,原始检测记录随意伪造。生态环境部近日通报了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典型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这些造假行为,影响的不仅是涉事机构的前程,更会严重损害碳交易市场的公平信用,使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生态环保信用制度,并对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信用监管等工作作出具体要求。
可以说,环境信用对企业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大。企业若不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发生环境违法行为,终将被社会信用体系限制,影响自身长远发展。近日在浙江嘉善,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因着急贷款却被限制,心急如焚地跑到嘉善生态环境分局寻求帮助。原来,是因为公司此前被实施过环境行政处罚,留下了环境信用不良的记录。最终,企业按照程序修复信用后,才顺利地从银行拿到贷款。江苏某建筑公司在被评定为环境较重失信企业后,不但被生态环境部门列为重点监察对象,还同时被多家银行催缴和限制贷款,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让企业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在一定程度上,环境信用就是戴在企业头上的紧箍咒,倒逼企业规范经营。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与其失去信用再修复信用这样被动应对,不如主动加强环境管理,苦练内功,将信用评价当成助推器,从守法经营中获取更大发展空间。
在江苏,企业守信,便能获得更优惠的水价、电价,或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中被豁免。因环境信用良好,扬子石化—巴斯夫公司享受着环保豁免政策。在应对重污染天气时,其他企业被停产、限产,扬巴公司则能保持稳定生产形势。这就意味着,获得豁免资格的公司在国际及国内化工行业竞争压力大的情况下,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及社会价值。
企业是环境治理的主体,通过环境信用这种直观的方式,社会公众便能知晓企业环境行为实际表现,方便参与环境监督,银行等市场主体也可以更好掌握企业环境信用和环境风险,作为商业决策的重要参考。企业必须清醒认识,保持良好的环境信用,决不是为了应付监管要求,而是对自身发展负责。时刻绷紧环境信用这根弦,才能在自身战略决策、经营活动中充分考虑环境影响的因素,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整体管理水平。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越是环境信用良好的企业,越能牢牢把握主动权,在未来发展上立于不败之地。(中环报记者宋杨)
原标题:本报热评:良好的环境信用是企业发展助推器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