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在地下的供水管网,堪称城市肌体的“毛细血管”,将汩汩清泉送入千家万户。时间久了,这些管网难免会“生病”,跑冒滴漏,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埋下安全隐患。待到万籁俱寂时,合肥供水集团“雷锋”听漏队手持听漏棒,用耳朵捕获来自地下两米深处的供水管网脉动,从放大几百倍的声音中辨别要听的漏声。自队伍2018年成立的5年多来,他们一边感受无人街头的寂静无声,一边倾听地下水网的川流不息,检出漏点7977处,节约水量约8752万吨,挽回经济损失约15579万元。
不眠深夜 寻找地下管网不寻常的流水声
打着手电、带着铁钩、撬开井盖、跪在地上听漏、合上井盖……检漏工作就是每天不断重复这些动作,枯燥却必须集中精力。“整条路供水管线没有问题,为啥还会漏水?”年轻队员郭相全嘀咕着。花了四个小时,道路两侧被他们用听漏棒“丈量”了一遍,正百思不得其解时,前方传来消息,渗水的是排水管线,不是供水管线。松了一口气的他们没敢松懈,又在返程过程中排查了一次。
奔走在无数个不眠夜,他们练就“顺风耳”,只为寻找地下管网不寻常的流水声。
合肥供水集团“雷锋”听漏队成立于2018年,别人工作时间都是朝九晚五,而听漏队的“出诊”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夜间,甚至是深夜。“前半夜在居民区听漏。等到后半夜市区也安静了,再去这些地带听漏。”深夜凌晨,走走停停,队员们也曾遭遇到尴尬和误解。“大晚上拿着工具到处走确实挺奇怪的,以前还遇到有人报警,以为我们偷偷摸摸地要干什么坏事呢!”队长张杨也有些无奈。
为了准确“把脉”,面对埋得很深的管道,他们必须通过钻探才能听清;碰到臭水沟、化粪池,也二话不说就趴上去。“遇到双层混凝土的路基,仅一个探洞就要花费20分钟才能勉强成功,力求精准常常需要钻通10余个探洞。”满手磨出水泡、身上被摇摆的电锤撞紫,这些对他们来说都已经是“家常便饭”。
攻坚克难 钻研检漏新方法推动新进展
过去听漏队“传帮带”,徒弟没有几年时间很难出师。“雷锋”听漏队成立后,开始着手梳理方法、巧用仪器。大口径管网漏点的定位是公认的技术难题,队员们攻坚克难,钻研大口径管道漏点定位技术。
有一次,包河大道一处水泥管出现漏水。漏点位于快车道正中,来往车辆较多,地面无法捕捉到漏水噪声,属于典型的大口径管道疑难漏点。听漏队另辟途径采用“余氯比色法”定位漏点,抢修开挖后证明该处漏点定位准确,这也为行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听漏队还总结出钻通管线上方路面再听音的“钻孔听音法”、对比周边水质化验结果判断漏点的“简易水质法”等全新检漏方法,并先后用这些方法攻克了金凯花园dn1400钢管、清溪路潜山路交口dn1400钢管等大口径疑难漏点二十多处。
为了培养检漏抢修人才,队员们合作设计并创建了安徽省首家集供水阀门管理、管道检漏、管网抢修于一体的实训基地,配套建立了全新、完善的实训标准,形成了《供水管网泄漏定位分析与研究》理论成果,推动了供水管道漏点定位工作在准度、精度等方面的进展。
何惧风雨 五年节约水量超8000万吨
如今合肥市供水管网已达11600多公里,服务面积897平方公里,用户316万户。管网越来越长,服务人口越来越多,由于漏点的准确定位,供水管道的维修从过去的“开膛破肚”变为今天的“微创手术”,提升了维修的时间和效率,保障了市民用水安全。
在过去的几年里,听漏队还走进校园、小区、企业,义务听漏,尽心勘查,解决内部管网漏水问题。
背着二十多斤重的听漏设备,一走就是十几二十公里,队员们每天的步数都超过2万步,每人步行累计超过3万公里,5年下来相当于900个“马拉松”。“夏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最难熬的是冬天,零下几度寒风飕飕。”老队员张华德感慨。
随着检出的漏点越来越多,他们的技能也日渐成熟。在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四届全国城镇供水排水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队长张杨、队员李昀蔚分别荣获这项国赛供水管道工赛项第一名和第二名。听漏队先后荣获安徽省工人先锋号、安徽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第九批安徽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荣誉称号,队员个人先后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工匠等。(金晶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原标题:“听诊”管网5年节水8752万吨
合肥供水集团“雷锋”听漏队获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