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当天,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正式成立。
在合肥,有一群高校学子,他们成立相关的学生社团,开展动植物相关保护活动,去各地做生物多样性调查,或为青少年做自然科普……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成立社团交流学习
“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是本校生命科学学院下的学生社会团体,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号召,树立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是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的简介。 该社团是我省高校中第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命名的学生社团。
得到同意协会成立的消息,胡浩开心极了。胡浩今年大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从小酷爱野生动物的他,大学选择了生物科学专业。幸运的是,他在大学遇到了一群带他入门的老师与学长。
组织观鸟活动
“大一时,叶爱华老师给我们开了一门观鸟选修课,引起了我对观鸟的兴趣。”胡浩告诉记者,在校园里观了几次鸟之后,他认识了几位和他一样喜爱野生动物的学长,之后又结识了开展环巢湖生物多样性调查的虞磊等老师。一年时间,他对鸟类和两栖爬行动物等产生了浓厚兴趣。
“业余时间,学长会带我去野外观察野生动物,也会跟着老师一起外出开展生物调查。”渐渐地,胡浩不再仅仅只有兴趣,而是逐渐了解“万物可爱”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去年爱鸟周,田胜尼老师组队带领我们去参加了首届巢湖观鸟节的观鸟大赛,那是我第一次在巢湖观鸟,又好奇又兴奋。”在一天半的时间,他们队观测到90余种鸟,他自己也“加新”了近30种鸟。“看到好多白琵鹭,那是我第一次观察到这种鸟,太兴奋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有了参与保护鸟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念头。
去年,在田胜尼和叶爱华两位老师的指导下,该校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开始着手成立事宜。
“我们希望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学生社团的成立,给更多对生物多样性感兴趣的大学生搭建交流、学习、互助的平台,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种子。”田胜尼表示,协会成立后,将在校园内、周边公园以及环巢湖湿地等地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一批专家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讲座。“有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学生可以社团名义参加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夏令营等活动,结识更多热衷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其他高校学子。”
野外调查乐在其中
彭楚涵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保护协会的会长,她还有个好听的“自然名”,叫做“黑脸琵鹭”。社团成立以来,一直在做着各类科普活动。“我们会定期开展一些校园内的观察活动,比如统计校园里的鸟与植物种类,或者带同学们去公园里观察大自然。”彭楚涵说,他们还有一项每年必做的活动,便是带着大家一起在校园里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加拿大一枝黄花”。“通过这些活动,越来越多的同学对动植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彭楚涵说。此外,去年该协会还有一个项目入选了“涓流行动”,一个关于长江大保护的大学生环保活动资助计划。
湿地调查
戴书恒今年大三,是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也是安徽大学观鸟会的会长。平时,协会会开展校园观鸟、湿地日、全国生态日、爱鸟周宣传活动。“我的班主任老师李春林教授对我影响颇深,他主要研究鸟类,我也会参与到关于鸟类的多样性调查和研究中。”对于戴书恒来说,去野外寻找可爱的鸟儿就像是寻找“神奇宝贝”,永远不知道会有什么稀奇可爱的鸟儿在等着他。
走出校园志愿科普
像戴书恒这样,在合肥,还有许多热心生态科普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他们经常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成为公众的“生态科普老师”。安徽农业大学的常金康和张天佑也是其中之一。常金康对于昆虫和两栖、爬行类生物非常感兴趣,在一次20多人的大蜀山夜观活动中,教孩子们认识了30多种昆虫和两栖动物,还有各种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常金康等人进行野外调查
今年大四的周元杰来自安徽医科大学,在研究蜻蜓方面已经小有成就。目前发现过两种安徽省蜻蜓新记录,一种是福建微桥原蟌,另一种是大斑大伪蜻。此外,他还发现过三种保护动物,分别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扭尾曦春蜓,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低斑蜻和安徽省一级保护动物蝴蝶裂唇蜓。
徐宇浩在开展蛇类调查工作
来自安徽农业大学的徐宇浩则是蛇类的“专家”,目前大四的他,已经参与过《中国蛇类图鉴》的编纂。他一年中有80多天都在野外进行蛇类调查工作,足迹踏遍全国十多个省份。 (记者 张梦怡)
记者手记:
无论是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还是跟随专家做野外调查,或带孩子们开展生态科普活动……近年来,在合肥的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野生动植物保护的行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一分力。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这样的“潮流”也如“徐徐清风”,逐渐浸润了青年一代的心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也将越来越美。
原标题:他们用行动呵护“多样”世界
在合肥生物多样性保护队伍中活跃着一群年轻学子
来源: 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