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全省16市今年前四个月的空气质量排名出来了。这个榜单共分三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优良天数比例。
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位居“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pm2.5”两项指标的前三强。“优良天数比例”最高的三市则为黄山市、宣城市和安庆市,分别为96.7%、87.6%、86.8%。
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中,还有一个子项“同比变化率”,即本年度评价时段内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与上年同期变化幅度,变化率大于0代表空气质量恶化、小于0代表改善、等于0代表持平。榜单中,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阜阳市的“同比变化率”呈负数,显示了难能可贵的进步。
“学霸”也在不懈努力
长期位居全省空气质量第一的黄山市,可谓是一名“学霸”,在空气质量上不仅全省第一,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排名中,黄山市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1位,在长三角是第一名。
但“学霸”并不骄傲,依旧在为改善空气质量想尽各种办法。
挥发性有机物是形成大气环境中臭氧和二次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空气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年以来,黄山市持续开展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问题排查整治。截至4月底,共排查企业百余家,发现的14个问题目前已完成整改13个。在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替代方面,启动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一企一案”编制。
道路扬尘对空气质量有着直接影响。黄山市综合运用下达整改通知、约谈警示、扣减信用分值、行政处罚等形式,推进道路扬尘问题系统治理。今年1月至4月,共排查建立道路扬尘污染问题清单29个,目前均已整改完成。
移动源污染特别是重型柴油货车、老旧汽车等车辆的排放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在移动源污染防治中,黄山市综合运用移动源综合监管平台、路检路查、入户抽测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载自动诊断系统在线数据筛查等。截至4月底,共抽测柴油货车23台,均达标排放;抽测非道路移动机械41台,超标机械5台均已督促完成维修并复检合格;开展加油站点专项检查,排查加油站点25家次。
“上进生”背后在发力
在四个空气质量“改善”市中,安庆市的进步幅度最大,妥妥的一名“上进生”,pm_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与第二名的宣城都极为靠近。“好成绩”的背后,是该市在蓝天保卫战方面的持续发力。
以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经团队分析,安庆空气质量改善主要受挥发性有机物影响。鉴于此,安庆市生态环境局对挥发性有机物年排放量1吨以上的200家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深度治理,聘请专业团队逐一为企业把脉问诊,并指导企业进行全流程问题整改。目前,130家462个问题已完成整改验收,累计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050吨,其余企业正在有序推进。
持续推进高排放机动车(船)治理。安庆市联合池州、铜陵开展机动车尾气超标数据互联互通,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间机动车共治平台,共治理超标车辆2817辆。除此之外,还联合海事部门建设首个沿江船舶黑烟排放自动监测试点。
安庆市还充分发挥资金撬动作用,指导企业积极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2021年以来,共申报入库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56个,获得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1.4亿余元,支持了水泥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一大批重点减排项目顺利实施。与此同时,还不断强化执法监管。截至目前,全市共立案查处涉气企业34个。
“攻坚战”关键在皖北
从前4个月的指标来看,全省空气质量提升的关键、大气污染防治的短板,还在于皖北地区。
近年来,全省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明显成效,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存在短板和不足,取得的成效亟待巩固,特别是今年以来,在不利气象条件和自身污染物累积叠加影响下,空气质量产生较大波动,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根据去年12月公布的《皖北六市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方案》,皖北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源头防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
皖北空气质量如何进一步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七大提升行动”是指南。这“七大提升行动”分别是产业绿色发展提升行动、煤炭减量替代提升行动、交通运输优化提升行动、面源污染减排提升行动、减污协同增效提升行动、数字赋能监管提升行动、监督执法能力提升行动。
5月21日,皖北空气质量提升攻坚暨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现场会在亳州召开。会议要求,各市和省有关部门要全力以赴抓好防治各项工作,确保空气质量稳定向好,让蓝天白云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蓝天白云,未来可期,16市将合力推动空气质量改善取得预期成效,为建设美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 袁中锋 陈 成)
原标题:蓝天白云不是梦 谁是安徽“小清新”?
来源:安徽日报